139.和亲公主50(1 / 2)
小夫妻相见, 自有一番温情蜜意, 然后, 嗯, 春暖第二天没法出门,小六一人春风满面的去田边转悠, 看看新种的黍米出苗情况。
黍子苗已经露出了头,芽苗茁壮,比之其他强上许多。
这当是暖暖所讲种田亦须合时宜讲方法了。
已有不少农人学着这样的方法种植自家的土地,令人好笑的是, 他们的秋粮也全部种了黍米, 畦陇也与这块地置的一模一样,像是复制过去一样。
不懂变通也没什么, 能照着做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, 事情总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
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改进农具,这个比合理种田更迫切, 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 这句话放在种田之上亦是甚为合理。
春天时新做的犁耙耧这些又灵巧又省力的农具,庄子上已新添了数套, 便是手工木桶脱粒机, 庄子上也添了十多个, 就等水稻下来时试试效果。
说起水稻, 里面还发生过一桩事。庄子上的水稻种植数量并不多, 只在离河边不远处种了二百来亩。春暖原想着, 往稻田里放养一些鱼虾蟹,这种种植模式她最为熟悉,那是一举数得的好事。
她想的很好,奈何庄农不买账啊,死活不愿意。论理来说,她种的那块麦地,麦苗长的比谁家的都好,农人们纵使不愿意那也该再想想才是,结果他们想也不想就一口回绝了,语气很坚定。
后来春暖才弄清楚,原来这里的人都认为鱼虾进田里,就会把稻苗都吃掉。这是有前科的,有一年,稻苗进田,不知道从哪里进来了一批黑色尾巴的大鱼,只用三天时间,新栽的稻苗就被吃了个精光。以至于,到了现在,稻农们都是谈鱼色变,严防死守的,不让稻田进一条鱼。
建议稻农在稻田养鱼这条路是行不通了,不过不要紧,这种养模式弊端也不少,局限性也大,操作性更是有限,不是所有稻田都能养鱼虾,也不是所有鱼虾都适合放在稻田中养。
最显见的一个问题就是,没有那么多的鱼苗虾苗以供放养。
这个可以不用普及,但是他馋稻花儿鱼了。有时梦回故园,总能看见春暖吊在房檐下的那一串豆豉稻花鱼,悠悠的散发着薰渍过的香味。
今年春暖在庄子上教人用黄豆制了大酱和豆豉,只不过,暂时还吃不着呢。
今年新制的酒曲还在晾坯中,今年新酿的酱还在缸里等着发窖,今年新渍的鱼还压在瓮中等待发酵……,今年制的许多东西,都须时间的漫长等待,才能享得美味。
今年便罢了,明年再要一块水田种稻养鱼虾,只自己吃。
春暖和小六在庄子上待的时间长了,庄上的农人也大致摸清了他们的脾气,不是那种动辄便要打杀下人的贵人,甚至看着还和气的很。时间久了,人们也习惯了这两位贵人时不时的转上一趟田间地头,还与附近的老农们就着种地上的事情瓜拉几句,言语也是平近的很。
慢慢的,就有胆大一些的农人开始同他俩打招呼,他俩也不见恼怒之色,还能和颜悦色的回应一二。
渐渐地,就成了一种习惯,只要在田陇上见到他们,人们便用熟络的语气问好打招呼。
今日田陇上只有小六一人在转悠,农人们心照不宣的对视过后,就朝小六问:“殿下歇的可好?”
小六含笑点头,于是他们中的其中一人说:“家里新收了一篮鸡子,一会儿叫娃儿送去给王妃娘娘补补身子,咱娘娘啥样儿都好,就是太瘦了些。”
另一人接着说:“嘿,瞅你小气样,一篮鸡子还值得说一回,我让娃儿挑一只老母鸡送去,那个才补身体呢。补好了,才能给咱生下小殿下啊。”
小六含笑谢过,暖暖自来就有长辈缘,这里的农人亦逃不过这种缘法,对她爱护的很。
只不过这母鸡和鸡蛋到底没能进春暖的肚里。娃儿们抱来的母鸡正好开始抱窝,娃儿们不懂,只觉得它好抓,就把送来了。
那些蛋也大多是授过精的鸡蛋,两相一结合,正好能孵一窝小鸡。
打发走了娃儿们后,春暖便让人在院里搭了一个鸡窝,把鸡和蛋都安放进去。
青雀嘟囔着说她家殿下越发像个农妇了,放着京中清闲的日子不过,非要到这庄子上来种地养羊做大酱,如今又要孵小鸡了。
这么下去,京里那群妇人又要取笑她家殿下了,尤其是四王妃,必然又在暗地里骂她家殿下自甘堕落上不得台面。
她劝过无数次,可她家殿下每次都含笑而过,总也不往心里去,真真叫人急死了。
青雀的这番担忧,对春暖来说,还真不是个事儿,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取舍,观念不同,对这种事的看法就不同。
她不可能因为有些人的闲言碎语就放弃自己该做的事情。
青雀这个丫头,成稳可靠就是心思太重,这一点,她就比不上蓝翎。
蓝翎一入庄就和出了笼的鸟儿一样,漫山遍野的跑,春天挖野菜给春暖包饺子吃,夏天天气热,她就和老医正两人见天的往河边跑,每次都能提溜回半桶鱼虾,有一回还抓了两条水蛇,回来给春暖炖了一锅蛇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