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1 入狱(下)(2 / 2)
但司马恪却言此类动机,皆为臆测,不可作为判罪的绝对标准。
楚易听了,可谓气得不轻。
他虽然在司马恪背后搞了些小动作,但那皆为维护自己的利益,而自己对司马恪的忠心从未变过,算得上是天地可鉴,自己提供了如此真实的证据,司马恪却还要维护霍家,自己这一颗忠心,难道就一点不值钱吗?
怀揣着这样的心思,他派人在民间散布了这本论罪书,想要激起民愤,组织百姓签下千人请愿书,以此来给司马恪施压,但这招的反响却不太好,百姓的眼睛到底是雪亮的,这次霍衍主持变法,为霍家积下不少民心,而七七呢,虽然她不像相府常常开仓济贫,但也不似那些奸佞对百姓敲骨吸髓,暴取豪夺,况且七七几番征战,让燕人扬眉吐气,也让百姓很是拥护她,就算这一切都可以撇开不谈,但就戚蔚生前留下的恩德,已经足够让百姓们避不出户,视请愿书如无物。是以请愿书一计,也没有达成。
如今民心向着霍家,陛下那边也有意维护拖延,眼看风头一天天消熄下去,楚易不禁暗自着急,难道这一次,霍慎又要逃出生天?
不!不行!这一次,他做了这么多,付出的这些辛苦决不能白费,他一定一定要将霍慎一击至死!只要霍慎死了,霍家便再无后人,霍衍已经年近花甲,而自己才过不惑之年,只要自己好好活着,霍衍是必定死在自己前头的,已经算是不战而胜。没了兵权的霍家,没了霍慎的霍家,有什么资格和自己斗?
所以虽然霍家的存在犹如瘟疫,在楚易的心头扎根蔓延,让他如履薄冰,稍有不慎,便可能使自己惹上这瘟疫,然后流脓生疮,甚至脑袋搬家,看起来麻烦得很,但病根归根结底还是在霍慎一人身上。
大理寺之外的楚家霍家,为了这件事各自奔波操劳,被关在里面的七七倒成了最闲的。
她坚信司马恪是一个圣明的君主,所以才会效忠于他,她信任他,故此无惧。
但她在大理寺里关着,常常也能听狱卒们提上个一两嘴,知道这件事情好像闹得很大,事态十分严峻,虽然无惧,但也难免好奇,想向狱卒打听呢,那些狱卒又根本不会和她说话。
她估计也是整个大理寺最特殊的犯人了,下狱已近半月,没有一个人提审过她,而司马恪也碍于人言,不能轻易来探监。
大理寺卿待她的态度也很暧昧,一来她官职尚且在身,二来外面的局势对她已经很不利,大理寺卿也无法预料到她的下场,不知道是该巴结着她,还是对她严刑拷打。
是以她在牢里过得,不算太好,也算不上差。
没有人敢克扣她的粮食,但也没有人敢给她多倒一杯水,唯一让她难以忍受的,就是她一进大理寺便套在她脖子上的这幅枷锁,这枷锁虽然不重,但一戴上,便是坐不能坐,站不能站,躺不能躺,每晚睡觉的时候,都只能坐起来靠着墙,只要她睡着了,脖子一卡在枷锁上,就会被惊醒。
她试过威逼利诱,也试过绝食抗议,但都没用,没人敢理会她。
这天夜里,又是那两个一高一矮的狱卒来发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