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一十九章 祝圣寺传奇(2 / 2)
鸡足山是僧人向往的一块净地,明代僧人静闻的事迹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。据冯志仙释传,静闻原为江苏迎福寺莲舟法师的法嗣,他禅诵达二十年,剌血写成法华经,发愿将此经供于鸡足山。崇祯九年,他同徐霞客结伴西游至湘江,不幸遇盗堕水,但将写经举在头顶,独不遗失。后创病死于途中。临终前嘱徐霞客将其骨灰带至鸡足山埋葬,以了其生前未了之愿。
鸡足山佛教在清朝后期曾一度衰落,寺庙仅余十余座,且已破败。鸡足山佛教在近代的复兴,当首推虚云法师之功。
且不说万师兄曾经在云居山学习过,系统地了解过虚老和尚的事迹,就是我本人,也看过他的年谱。如果是当代学禅宗的人,如果不知虚云名号,那就是个笑话。
这个活了一百二十岁的传奇和尚,曾任三代帝师,经历五个政权,是中国近代政治史、佛教史的活化石。在云居山,还有他的纪念馆,还陈列了他生前所用的物品。
虚云法师,俗姓肖,初名古岩,字德清,别号幻游,原藉湖南湘乡,生于福建泉州。幼习儒学。清光绪化、中国佛教、中国近代史的传奇,对眼前这个山来说,没有他的努力,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盛况。”
我知道一些,但仍然对万师兄所说的话题有浓厚的兴趣。问到:“这祝圣寺的来历,我是知道的,还有其它的吗?”
“应该说,他修祝圣寺之前,已经来过一次了。”
这我倒不太清楚,只好听他讲这段历史。
虚老和尚之所以成为内地佛教、藏传佛教、南亚上部座佛教共同尊敬的大师,与他的修为有关,也与他一段惊人的行程有关。
大概在88年,大约算光绪十四年,当时虚云大师已经四十九岁了,但学习与传播佛法的精神达到了忘我的地步。他开始了一次宗教史上的长征。
那年正月,正是春节时期,他从成都宝光寺出发,向西部高原前进。那冰封的雪山与绝顶的高原,根本挡不住他求法传法的决心。路是越走越难,但他的步伐却越加坚定。他几乎走遍了川藏一路的大部分寺庙,拜会了大量的活佛与法王。在整个青藏高原,他处处敬香请法,足足走了一年。
那种恶劣的环境下,真的是长期处于雪山草地的包围中,高原缺氧的压迫中。他所经历的路程险恶程度,真的不亚于长征。
西藏之行花了一年后,他又从西藏开始了他的南亚之行。从亚东来到印度、不丹,然后又到孟加拉国,乘船又到了斯里兰卡。最后坐船到缅甸,朝拜了所有圣迹,沿途与信众结缘,并且传播佛法,学习其它宗派的长处。最后在七月起,启程回国。
从缅甸到云南,是他回国的路线。第一个重要的宗教活动,就朝拜鸡足山,顶礼迦叶尊者。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鸡足山,并且了解了此山佛教寺院的状况,为他后来回到这里,重振佛教宗风,打下了感性基础。
当然,在鸡足山的首次朝拜完毕后,他又从楚雄到衡阳,然后到武昌,到九江进庐山,游黄山,朝拜九华山,最后过江到宝华山。
那两年,他身行万里,除了过江海必须坐船以外,一直是步行走完了他的朝圣之旅。古人说读万卷书,虚云大师做到了。凡圣经典,他无不通达。行万里路,他也做到了。仅用两年,就走遍了万里,阅尽了佛法兴盛的地方。
一个五十岁的人,以这么快的速度走完这么长的路程,那是一种什么精神。沿途如此复杂的路况,雪山巨峰,深水密林,他都用双脚走过,这是什么能力?
想到这里,我与万师兄都沉默了。面对这种大师,如此伟大的精神与业绩,我们就是再活上十个人生,也无法达到他的高度。
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在这一刻阳光普照的祝圣寺前,我理解了,上午路上行走的居士们,他们的跪拜,他们的诵经,那是一种怎样的神圣。我们之所以曾经怀疑,那是不敢承认,有这种超越普通的圣人。但是,虚老和尚离我们并不遥远,他的事迹,都有当时许多人的当面印证。这些不仅不上虚无的传说,而是有许多亲身参与的见证人。
更不用说,虚老和尚是天下名人,当时就少不了打探消息的狗仔队。在那个乱世,正常人都无法直腰。而众目睽睽之下,虚老和尚以无懈可击的姿态,站起了一个大写的人。这种人,可以称之为神了吧。
一名隐士的前半生